全国服务热线 13011875309

新基建借AI+大数据春风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发布:2021-07-15 14:49,更新:2021-07-15 14:49
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七大版块中的重要一项,被纳入“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中。新基建不仅将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且也在为人工智能搭建更多应用落地的平台。

 

从迷雾中走来的AI 未来可期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中提出的利用机器证明与发现几何定理的新方法,预示着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好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等人主张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进入探索阶段,但是得不到国民认可,将其与“特异功能”混为一谈,我国人工智能陷入迷雾中。

 

图片


1980年开始,我国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现代科技,学习科技成果,并于1981年在长沙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创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刊物——《人工智能学报》,是我国首份人工智能学术刊物;同时,我国科研人员开始投入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研究中心,将光学文字识别系统、智能模拟等项目纳入国家科研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工智能在迷雾中摸光前行,迎来了曙光,走上了正常发展道路。

 

1986年,把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重要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同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著作;1989年首次召开了中国人工智能联合会议;1993年,把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等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攀登计划。

 

步入21世纪,人工智能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更多的人了解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得到了关注与认可。

 

2006年8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其他学会和有关部门,在北京举办了“庆祝人工智能学科诞生50周年”,并举办了首届中国象棋计算机博弈锦标赛暨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战,向公众展示了中国人工智能科技的实力;同年,国内第3份人工智能类期刊——《智能系统学报》创刊,为国内人工智能学者和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对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此后,国家在部署人工智能战略道路中乘胜而上、奋勇前进。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次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随着“新基建”的提出,对新型技术的需求激增,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更为广阔,人工智已经拨开迷雾,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AI+大数据融入“新基建” 拥抱智慧城市 “AI+大数据”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AI+大数据”,创造“城市大脑”、“公安大脑”,大程度提升城市一体化的思考和协同行动能力,从而达成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这种模式也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人们开始在交通、物流、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图片


在“新基建”的交通领域,AI+大数据解决了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交通拥堵。利用AI+视频监控与采集技术实现了将视频图像和模式识别相结合,分析处理得到车辆牌号码、车型等信息,能够计算出交通流量、车速、车头时距、占有率等交通参数;并且通过AI+大数据技术对车辆闯拥堵等多种违法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完成交通违法违章的研判和决策,智慧化管理城市交通,助推智慧交通发展。

 

智慧城市中的新基建,核心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基础设施与交通、金融、社区等具体应用领域进行连接,推动各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构建城市级数据中心,发挥人工智能效能,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智慧城市万物互联。

-   END  -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 北京市昌平区金域国际中心B座901
  • 邮编:100096
  • 电话:010-82694465
  • 联系人:江女士
  • 手机:13011875309
  • 传真:86-010-80711062
  • QQ:3003190226
  • Email:2355288320@qq.com
产品分类